時評|小米汽車“挖孔危機” 如何彌補信任裂痕?
小米最近遇上事了。在它的新車YU7問世前,部分小米SU7 Ultra車主指新車不符合宣傳,要求退車。焦點就集中在這個花4.2萬元選裝的挖孔蓋子上,大白話跟您說說。
根據澎湃新聞的消息,有的車主自己在訂車時額外花費4.2萬元選裝“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”,就是看中了此前小米在宣傳時介紹的,說艙蓋上這倆“大鼻孔”能增加2個空氣動力學風道,前部空氣高效導流,宣傳中還提到“內部結構改變,風道導向輪轂散熱”等等,這聽起來就像是賽道級散熱黑科技,很吸引人。
但是據不少汽車博主測試實車發(fā)現,所謂的挖孔下方只有很小的風道,且拆解顯示風道未連接散熱系統(tǒng)或下壓力結構。說白了,就是實際功能更多是裝飾意義,已經有近400名車主集體要求退車。
小米這次可能低估了高凈值用戶對"承諾兌現"的苛刻程度。接下來小米的“補償邏輯”,有點看不懂了,似乎有點越補越糟:補償2萬積分,約2000元,如果改配鋁機蓋需等幾十周。難怪車主吐槽:“時間成本太高了,另外我買的是車,不是米家積分卡!”
對高端用戶而言,買車不僅是代步,更是為“情緒價值”買單。SU7 Ultra的挖孔設計被包裝成“性能代表”,結果卻淪為“樣子貨”,心理落差下自然有種被糊弄的感覺,氣憤很正常。
小米如果用手機行業(yè)的“粉絲運營”套路應對汽車危機,可不行。手機迭代快、單價低,用戶對瑕疵容忍度高,但汽車是大件耐用消費品,一次功能縮水就可能摧毀信任。技術可以迭代,但信任一旦崩塌,再炫酷的營銷也難挽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