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度視頻 | 鶴鳴“品”茶 感受人民公園的茶館文化
每個公園都有自己最特有的文化內(nèi)涵,有的走的是園藝風,有的展現(xiàn)的是詩詞歌賦。而提到成都市人民公園,除了紅色文化和菊花文化,這里最大的亮點可能就得屬茶館文化了。泡上一杯茶,竹椅上一坐,擺起龍門陣,打發(fā)一下午的休閑時光。這樣的安逸生活絕對是成都這座公園城市煙火氣的一大特色。而說到喝茶好去處,人民公園的鶴鳴茶社當仁不讓,絕對是成都老茶社人氣頭牌。

市民在鶴鳴茶社內(nèi)喝茶閑聊
據(jù)成都市人民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,這里是園內(nèi)三大文化之一的茶館文化最具代表的地方——鶴鳴茶社,每年這里要接待五萬人,不僅有外地游客,還有國際友人。還有德國總統(tǒng)、西班牙大使,以及很多影視劇組都喜歡來這里取景、喝茶、聊天、采耳、看川劇......感受公園城市里的休閑生活。
鶴鳴茶社內(nèi)有一對黑漆柱子,上面刻有這么一對燙金對聯(lián):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,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。茶客之意當然不在茶,來鶴鳴茶社很多人不僅僅是奔著那一茶一水,閑聊談心、你來我往才是個中精髓。

鶴鳴茶社始建于1923年,距今已經(jīng)有近百年歷史,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茶社之一。據(jù)傳,鶴鳴茶社原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大邑龔姓人家所建,1923年,他租用當時少城公園的一塊地皮,建了個亭式廳堂茶社,取名為“鶴鳴”,沒有橫額,只有一個小吊牌掛在柱頭上。
自1911年建園,公園內(nèi)就有鶴鳴、枕流、綠茵閣、永聚等6家茶社,各行業(yè)人士都按照各自的職業(yè)和地位在茶園內(nèi)聚會。當時的成都茶館也分等級,各行各業(yè)的人士也有固定的茶館。而少城公園(人民公園的舊稱)的6家茶館,“枕流”茶館是以青年學生為主;“綠蔭閣”茶館是政界人士和士紳的地方;“永聚”茶館是比較上層或比較有錢人的地方,也是當時成都商界談生意的地方;“射德會”茶館多為軍政界上層人物喝茶、活動的地方,平民百姓少有踏入;鶴鳴則是校長、教師和公務員為主等文化人的聚集地,是人民公園唯一未曾遷址的百年老茶社,解放前以“六臘戰(zhàn)爭”而聞名。

依水而建的茶館
隨著時代的變遷,其他5家茶館命途多舛。1940年,鶴鳴茶社轉(zhuǎn)租給了熊綽云,請書法家王稼楨題寫了橫額。解放時,熊綽云將幸存下來的鶴鳴茶社交給了政府,此前題寫的橫額在1952年修公園時被拆除。1988年6月,王稼楨先生重題“鶴鳴”橫額。3個月后,滄桑的鶴鳴茶社迎來新生——政府花費11萬重新修整鶴鳴茶社。11萬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,讓沉寂多年的鶴鳴茶社重新煥發(fā)魅力。
市民李先生每周都會來人民公園喝茶,在這里點上一杯蓋碗,感受公園里的茶館文化,已經(jīng)成了很多像李先生這樣地道老成都人的習慣。喝的是蓋碗茶,更是一份情懷。
近年來,人民公園深入挖掘茶館文化內(nèi)涵,恢復鶴鳴茶社老傳統(tǒng),用老虎灶和銅壺燒開水,開展炒茶技藝和茶藝表演,保留蓋碗茶和竹椅,使茶客們感受到老成都的茶館文化。2012年2月,鶴鳴茶社作為成都市現(xiàn)存、全國歷史最悠久的茶館之一,當選成都市首批歷史建筑掛牌保護對象。近年來,成都市人民公園積極梳理公園主題文化脈絡,圍繞公園紅色文化,公園茶館文化,公園菊文化等三大特色文化內(nèi)涵做文章。求新求變,打造公園文化新場景,吸引游客逛園。如今的人民公園已經(jīng)發(fā)展為成集園林、文物保護、愛國主義教育、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。
看度-公園城市頻道記者:黃河
編輯:朱書婉
版面編輯:朱玲玉
責任編輯:張琴